苏州源慧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来源: 时间:2022-01-11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措施,其中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

总体要求

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比例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任务;全省PM2.5平均浓度确保达到37微克/立方米,力争达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确保达到75%,力争达到8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确保达到70%,力争达到8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98%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部消除黑臭水体,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 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河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碳达峰行动。开展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测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完善联合立法、协同执法、环评会商机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高标准推进张家口、承德首都“两区”建设。

(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3%以上。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

(五)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

(六)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七)打好重点城市“退后十”成果巩固攻坚战。聚焦重点城市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开展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对标行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定退出全国后十位,力争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八)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善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9%以内。

(九)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安全高效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巩固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成效,加强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加大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有序推动唐山纯电动重型货车换电模式试点,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加快发展绿色运输,到2025年,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港绿色运输方式占比达到80%以上。

(十一)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矿山、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推广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深化餐饮油烟污染和恶臭异味治理。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到2025年,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

意见中提到,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科技体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深化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技术基础研究。加快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形成省市县纵向贯通、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